當李夢正式宣布無緣亞洲杯時,不少球迷并未感到惋惜,他們認為中國女籃目前的陣容配置與戰(zhàn)術體系已經足夠完善,即便沒有李夢,也有實力沖擊冠軍。然而,當中國女籃在對陣日本隊的比賽中慘遭失利后,人們才真正意識到:李夢,才是中國女籃最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。
她或許不是最引人注目的球員,卻是最能左右比賽走向的那一個。如果說張子宇代表著未來的希望,那么李夢就是當下中國女籃最值得信賴的中堅力量。雖然沒有她的陣容看似完整,但實際在高強度對抗中暴露出諸多問題。
為什么說李夢是“六邊形戰(zhàn)士”?她為何被稱作中國女籃最強的王牌?
不可或缺的全能型球員
這場輸給日本女籃的結果令人始料未及。原本大家都認為中國女籃實力占優(yōu),卻沒想到會在關鍵時刻全面潰敗。不是我們的身高優(yōu)勢消失,也不是球員不夠努力,而是我們完全無法適應日本隊的節(jié)奏。
整場比賽都被對手牽著鼻子走,看得人無比焦躁。尤其在比賽最后階段,球員體能明顯透支,傳球屢屢受阻,比分被不斷拉開。這個時候,很多人都在想:如果李夢在就好了。
當初李夢落選亞洲杯名單,不少人還表示支持,認為年輕球員完全有能力挑起大梁,何必依賴老將?但真正到了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時候,才發(fā)現沒有人能承擔起掌控節(jié)奏的重任。場上陣容看似合理,配合也尚可,但一到關鍵時刻就集體陷入猶豫,缺乏“控場”的能力。
李夢或許不是那種開場就能連中三分點燃全場的球員,但她擁有其他球員難以企及的穩(wěn)定性。當節(jié)奏被打亂時,她能迅速調整;當隊友陷入慌亂時,她能給出冷靜的決策。
這場失利也讓大家看清一個現實:中國女籃看似“后繼有人”,但很多年輕球員尚未經歷過真正的國際大賽考驗。李夢這些年經歷了東京奧運會、世界杯、亞洲杯等多場硬仗,每一戰(zhàn)都擔當重任,這樣的球員,在任何一支隊伍中都是核心支柱。
有人認為我們擁有張子宇、高頌、黃思靜等身高出眾、技術扎實的球員,足以支撐球隊,但籃球不是單純比拼身高的運動。面對日本隊這種節(jié)奏快、打法靈活的球隊,李夢正是那個能夠掌控節(jié)奏的人。她的缺席,就像球隊少了“大腦”,無人引領方向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日本隊早已成為我們在亞洲賽場上的最強對手,他們的戰(zhàn)術也在不斷進化,小球打法、三分投射、快速轉移樣樣精通。要應對這樣的對手,我們需要的是能突、能傳、能防的全能型前鋒,而不是一味依賴內線強攻。
這一點上,李夢無疑是最佳人選。她不僅具備出色的進攻能力,還能在關鍵時刻防守、搶斷、穩(wěn)住局勢。
“六邊形戰(zhàn)士”實至名歸
僅看李夢的個人數據,可能不會覺得她有多么耀眼,得分王、籃板王、助攻王這些單項頭銜她都沒有,但如果你深入分析她的表現,就會發(fā)現一個事實:國家隊這幾年里,她的各項數據幾乎從未掉出過隊內前五。真正打過比賽的人都知道,這種全面而穩(wěn)定的發(fā)揮,才是最難能可貴的。
從東京奧運會到世界杯,再到亞洲杯,這三年里她場均得分穩(wěn)定在15分左右,助攻平均3次以上,籃板也保持在3個以上,搶斷更是常年穩(wěn)定在1次以上。你可以認為她不是最耀眼的那個,但你無法否認,她在每一項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都能貢獻穩(wěn)定的力量,而且是在高強度、高對抗的國際比賽中打出的成績。
還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:李夢的投籃命中率。這可不是一般球員能擁有的。她的兩分球命中率接近50%,三分球命中率接近40%,即便放在男籃中也屬于頂級水準。更難得的是,這些成績不是偶爾爆發(fā)的結果,而是年復一年穩(wěn)定輸出的成果。
2022年世界杯上,她場均貢獻16分,僅次于韓旭;亞洲杯上也有場均15分的穩(wěn)定表現。關鍵時刻她從不退縮,打球風格可以用四個字概括:“穩(wěn)中帶狠”。她不是那種靠刷分來證明自己的球員,而是越到關鍵時刻越讓人放心的中流砥柱。
比如世界杯對陣美國隊那場比賽,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對手面前,她單場拿下21分,這種壓力下能穩(wěn)定出手并命中的人,才是真正的核心。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能力:她的組織傳球。很多人只記得她是個得分手,實際上她的傳球意識和決策能力也非常出色。
2022年世界杯期間,她的助攻數位列全隊第二,而且失誤極少,助攻與失誤比高達2.8。這意味著她每送出近3次有效助攻,才出現一次失誤,這樣的數據甚至超過了很多專業(yè)后衛(wèi)。
在籃板和防守方面,她同樣表現不俗。2022年她場均籃板接近4個,前場籃板更是前鋒位置中的第一。在防守端,她的效率值高,搶斷能力強,還能應對歐美球員的高強度身體對抗。例如對陣比利時一役,她全場送出3次搶斷,將對方主力得分球員防到12投僅3中,在她上場的時間里,中國隊凈勝21分。
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一個問題:李夢不是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,而是在所有環(huán)節(jié)都表現均衡,這種球員極為罕見,也極其珍貴。
未來能否再出一個“李夢”?
如今,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個現實:像李夢這樣的“六邊形戰(zhàn)士”,很難再找到第二個。不是說中國女籃沒有人才,而是現代籃球的發(fā)展趨勢越來越傾向于全能型球員,而這樣的人才極其稀缺。
李夢就是這樣一個難得的球員。她身高183公分,體重控制得當,能勝任三號位、四號位,甚至偶爾還能頂到二號位。她球商高,節(jié)奏感強,不盲目出手,也不貪功冒進。更重要的是,她愿意去做那些“看不見數據”的事情,比如補防、卡位、拉開空間。
這種能力并非天賦使然,而是日復一日刻苦訓練的結果。據說她每次訓練結束后,還會加練至少一個小時的投籃,即便是休息日也不會松懈,在家中也設有小型投籃區(qū)。她對比賽的理解也非常深入,賽前會和教練一起研究錄像,分析對手的每一次進攻套路。
但現實是,這樣的球員極難復制。如今青訓體系越來越傾向于“專項培養(yǎng)”,有的球員專練三分,有的專攻籃板,有的強化突破,而像李夢這樣全面發(fā)展的球員,幾乎是鳳毛麟角。
李夢即將年滿30歲,雖然狀態(tài)保持得不錯,但距離她從國家隊退役,也只剩幾年時間了。一旦她離開,誰能接替她的位置?有人提出可以用兩名不同類型的球員來填補她的空缺,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。一支球隊最怕的,就是缺少一個能讓全隊信任的“核心”。
對于李夢此次缺席亞洲杯,大家有什么看法?歡迎留言交流。
信息來源: